跑步知识 |
当跑步配速快于10分钟/公里时,穿戴设备才可监测到您的跑姿数据。同时,您可以获取到的数据项种类取决于穿戴设备具体规格。
步频
- 步频是指步行或跑步时,双脚每分钟迈出的次数。
- 相同配速情况下,较快的步频意味着跑步时步幅更小,较高的步频往往会带来更短触地时间和更小的垂直振幅,更容易稳定跑姿并减小关节承受的冲击。
- 步频通常会随配速增加而提升。普通跑者步频一般在160-170步/分钟左右,资深跑者则会稳定在180-190步/分钟左右。
- 步频是跑步能力的综合表现之一,要想改善步频,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高步频、耐力、力量等维度的训练,才能在不刻意维持的状态下达到理想表现。
步幅
- 步幅是指跑步或走路时,双脚前后落地的间隔距离。
- 步频和步幅共同决定了配速的快慢。相同配速下,过高的步幅将降低跑步经济性,即产生较高的腾空高度、触地点容易远离重心导致更明显的刹车效应。因此,在配速一定的情况下,更加建议适当快一些的步频来替代较高的步幅,初学者也应优先选择提升步频的方式来提升配速,而不是刻意加大步幅来提升配速。
触地时间
- 触地时间指脚从着地到离地的时长。
- 跑步的触地阶段会经历落地缓冲、动能及重力势能部分转化储备为肌肉弹性势能、重心随惯性前移、支撑腿过渡到重心后侧、发力蹬腿并同时释放肌肉弹性势能的过程,通常触地时间短代表肌肉弹性能量的转化效率高,意味着在跑步过程中损失较少的能量,表现为更好的跑步经济性。
- 优秀运动员的触地时间一般在220ms以内。
- 除了系统的跑步训练外,可通过跳绳、深蹲跳等提升肌力素质的针对性训练改善这一指标。
腾空时间
- 腾空时间是指跑步时双脚同时停留在空中的时间。
- 腾空时间与步幅相关,要迈出更大的步幅就需要创造更多腾空的时机,而相同腾空时间上能迈出越大的步幅代表着更高的跑步效率。相同步频下,腾空时间越长,步幅越大,跑步效率越高。如果腾空时间过高,而步幅较小,意味着有过多的力量损耗在了身体的上下起伏上,导致跑步效率降低,也会更消耗体力。
- 优秀跑者的腾空时间一般大于125ms。
- 除了系统的跑步训练外,可通过深蹲跳、单腿连续跳、弓步跳等提升肌力素质的训练改善这一指标。
触地腾空比
- 触地腾空比是指跑步步态周期的一次循环动作(跑步的一次循环动作指一脚初次离地至下一次同样的脚再次离地的过程)中,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的比值。
- 通常情况下配速越快触地腾空比越低。相同配速下,触地腾空比越高,代表触地时间较长,用于前进的腾空时间较短,跑步经济性较差。
着地冲击
着地冲击是指脚着地时收到的地面冲击,是造成运动损伤的潜在因素之一。该指数用冲击加速度来衡量,通常随速度增加而增大。常见取值范围是6~20g(g为重力加速度)。可以通过原地纵跳、深蹲等训练改善着地冲击。
左右触地平衡
左右触地平衡就是左右脚触地时间占总触地时间的比例,跑步时左右脚触地时间的平衡,用来衡量跑步对称性。理想值是左右50-50%,相差越小说明跑步对称性越好。 长期左右严重失衡,可能增加某侧下肢损伤风险。
垂直振幅
- 垂直振幅是指在一个步态周期中,身体重心垂直振动的高度。
- 一般来说,振幅越大,代表消耗在垂直方向上的能量越多。相同配速下,当垂直振幅较大时,通常意味着步频较慢、步幅较大,可能存在跨步跑的场景,这时可尝试加快步频来改善。
垂直步幅比
垂直步幅比=垂直振幅/步幅,代表跑步效率,步幅相同的情况下,垂直振幅越大,跑步效率越低。
触地峰值
足部触地过程中,足底受到地面反作用力的最大值。缓冲技术越好,触地峰值越小;同时,触地峰值也和跑步配速有关,配速越快,触地峰值越大。通常以体重(BW,Body Weight)的倍数表示,例如触地峰值为2BW表示足底承受地面反作用力的最大值为体重的两倍。
冲击负载率
- 冲击负载率为着地冲击峰值的20%和80%之间的垂直反作用力曲线的平均斜率。
- 冲击负载率越大,代表落地时冲击力增长速度越快,足底缓冲效果越差,损伤风险越高。
- 冲击负载率与地面硬度、鞋底缓冲性能、着地方式等因素相关。同时冲击负载率的负面影响也与运动持续时长相关,即维持较高的冲击负载率,并暴露在较长的运动时间中,会大大增加损伤发生的概率。
外翻幅度
外翻幅度指用户单脚从初始着地到开始蹬地这一阶段脚掌向内旋转的角度。旋转角度通常在5°-25°,较大或较小均会增大运动损伤的风险。可通过踝关节旋转、双腿提踵等训练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降低损伤风险。(单位:度)
摆动角度
摆动角度指用户在跑步过程中,一腿处于站立期时,另一只摆动腿的小腿向大腿自然折叠的角度。该指数越大表明折叠越充分,充分的折叠有助于缩短腿部的摆动半径,加快摆腿速度,提高摆动腿在腾空阶段的动作效率。摆动角度与跑步配速有关,一般随跑步配速提升而增大。常见的范围是50°-140°。可通过后踢小腿跑、臀桥等针对性训练改善摆腿技术。(单位:度)
着地方式
- 着地方式指单脚着地瞬间与地面接触的方式,分为前脚掌着地、全脚掌着地、脚跟着地。
- 着地方式受跑鞋、跑者自身习惯、下肢肌肉力量水平、配速、地形等影响。
大多数跑者习惯脚跟着地,同时跑鞋也提供了一定的缓震效果,降低了脚跟着地时冲击负载率。
若赤足或穿简便鞋,身体为规避下肢的猛烈冲击,则会更多采取前脚掌或全脚掌着地,该两种着地方式是通过下肢小腿后侧肌肉拉长来获得缓冲效果,因此对于肌肉力量的要求较高。
部分进阶跑者习惯前脚掌着地,因其长期训练,下肢肌肉水平较高,若未经训练跑者强行采取该着地方式,肌肉易产生疲劳性损伤。同时在快速奔跑(如百米冲刺)或爬坡跑时,往往也是以前脚掌着地为主。
配速
配速通常用来反映跑步的快慢,指跑步一公里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单位:分钟/公里)